close

http%3A%2F%2Fwww.dreye.com%2Fews%2Fupload%2Feveryday%2F2018-12-28

就像我們面對面和在明朗的白天裡悟到真理一樣,我們也在背地裡和在黑夜中與真理不期而遇。——梭羅

如同在太陽光輝下的所到之處我們時刻體悟著生命的無窮,我們也總在黑暗深邃的長夜之中最聽見純粹的自己。在兩者都是真相,兩者缺一都不是絕對真正至理的法則之上,我們將從何處啟程?何方為終?只怕人們永遠在「永恆」的誤解之下被劃上了線,分開了界,為各自的「追尋」上演決裂。


這一次探討的主題,雖然論點依舊圍繞在闡述何謂黑暗文學的思維本質,但這一次將會提到的是一個具體的中心觀論,一個已在現實社會發起過的哲學思維運動之一:黑暗浪漫主義。(Dark romanticism)


「黑暗浪漫主義」與「完美主義」的超驗主義信念完全相反,黑暗浪漫主義強調人性的不可靠,人類對原罪和自我毀滅的傾向,以及社會改革上的本質性困難。人在每個起心動念與猶疑之間,若是可以選擇性讓「自我良知」暫閉雙眼;若是不能存在著該被質疑是否為正當性的審視空間,那麼這樣的人,他們打從一開始就不會排除自己在外力誘因的介入之下所能發生的任何可能性。並隨時隨地存在著為搖擺不定的自我道德感所開脫的自圓其說。


人與人之間所能建立出來的任何一種誠信間的互動、任何的共同橋梁都並非像眼前所見般易事。甚至是集體意識。除非那存在著深厚的精神價值與形而上的深遠意義,並有著多數影響力的人為其共同的打造運動上獻予支持和協力。而在這樣條件的際緣之下,某種達成的共識、某種擬討的制約、甚至是某種信仰的信念,才有可能在經過時間的粹鍊後真的堅不可摧,否則一律在人性的考驗下通通不堪一擊。


黑暗浪漫主義始於19世紀新英格蘭地區的文學流派,在文學的表達上會運用撒旦、魔鬼、鬼魂、心魔、夢魘、魍魎、食屍鬼 (包括食人者與活屍的通稱都是)、鏡子裡的"你"等形象,將「邪惡」擬人化。這是對人性更鮮明的說明,同時也讓文章閱讀起來的氛圍如詩一般的淒美卻蘊藏著陰暗與絕望。至少對多數人而言,它讀起來不會是只歌頌暴力卻毫無情感又艱深乏味的天外之書。

online_brain_1399631051
  黑暗浪漫主義在德國的思想運動上尤其重要,發展也最為深度,它們有著名的路德維希·蒂克、E·T·A·霍夫曼(E. T. A. Hoffmann,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等作家。他們更著重描繪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異化、詭秘怪誕事物、極端性暴力、人類相食、病態式戀物等深不見底的黑暗之淵。我們可別忘了德國可是繼希臘之後的哲學發源之都。


評論家湯普森(G. R. Thompson)如是總結了這一流派的所有特點:


「墮落者無法理解關於他人的回憶,似乎從未存在的超現實領域,無法解釋的形上學現象,變態或邪惡的倫理抉擇,無名的愧疚以及對外部世界真實性的懷疑——這些都是黑暗浪漫主義對人類的理解和觀察,而這些都與主流浪漫主義思想完全的走向兩極。」


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黑暗浪漫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魅艷的筆觸、扭曲的形式、詭美的氣氛、偏執、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雖然其性質的關係有的作品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們通過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黑暗浪漫主義的觀念包含著與存在主義一樣有個最大的相同點,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世界讓人痛苦;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心理的不安或恐懼的瞬間。而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它們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

雖然黑暗浪漫主義主要與新英格蘭地區作家聯繫在一起,但該主義的元素其實早已長期滲透到廣泛的國際浪漫主義運動中,我們可以從顯著的媒體、身邊圍繞的常見事物就能看出,時至今日,它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文學、藝術、音樂、時尚的指標性象徵等多項領域。


象徵主義運動宣言:

象徵主義者認為藝術應用間接的方式來表現更絕對的真理,因此他們用極其隱喻化和暗示性的手法寫作,賦予一些畫面或物體象徵意義。莫雷亞斯(Jean Moras)的象徵主義宣言發表於1886年。莫雷亞斯宣告象徵主義反對「平鋪直敘,雄辯,矯情和就事論事」,它的目的於「思想觀念用可察覺的形式裝飾起來」、「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觀念是目的」、「在這樣的藝術中,自然景觀,人文活動,和所有其他世界萬象自身並無任何意義,它們只是與原始觀念之間的奧秘聯結」。



《魔幻寫實主義》

舉凡提到拉丁美洲文學的時候都會特別提到魔幻寫實主義。要區別魔幻寫實主義和傳統寫實主義是有困難的。畢竟傳統小說的情節、角色和敘事者都不是真實的。然而,魔幻寫實傾向把現實描述為一種全然流動的狀態,並且有角色會將這種流動的現實視為理所當然。比如說,有本百科全書會將世界改變成它所敘述的樣子,或者一條血流走去告訴一個女人:她的丈夫已死,而故事中的角色會將這些從未預期過的事情,當作只是他們生命當中發生的事件而已。


要注意的是,魔幻寫實主義通常是興起於一些壓迫、獨裁或集權社會裡,可能是作家置身在高度危險的社會環境的一個調適之道。另一方面,魔幻寫實也超越了這些社會限制。


不同於科幻和奇幻文學的是,魔幻寫實主義會將它的世界描寫得荒誕古怪、反覆無常,而嚴謹的科幻文學則是受限於物理學法則,或者像奇幻文學會有固定的規則在裡面(比如說:你必須要找到紅袍女巫的眼淚變成不焚者,否則沒有人擋的住能摧毀世間一切的龍焰)。舉例來說,許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報導紀錄,然而仔細審視,會發現它們帶有一些報導技巧所無法解釋的非真實性和神秘性。魔幻寫實主義不是一種運動或學派,而是一種寫作風格。它和超現實主義沒有正式的關連。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着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


雖然表現主義這個詞被用來描述一個特定的藝術風格,但是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表現主義」的運動。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製圖風格。尼采通過對古風藝術的批評在表現主義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一個疏導和關鍵的作用。


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鮮艷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


廣義地說表現主義是指任何表現內心感情的藝術。當然所有的藝術品都表現藝術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強調和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情。尤其在社會動亂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尤其常見,而在歐洲歷史上從15世紀開始這樣的動亂時常重複:宗教改革、德國農民戰爭、百年戰爭等等,所有這些動亂和壓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跡。雖然這些作品一般從藝術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們通過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保羅·薩特和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世界讓人痛苦;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原本「存在主義」一詞因回溯指稱許多早已離世的哲學家而常被看作是一種歷史性的簡便名稱。事實上,儘管存在主義一般認為源自祁克果,首位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採用此詞自稱的是薩特。正如著名學者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頓的解釋,薩特斷定「所有存在主義者的共同基本原則是存在先於本質」。哲學家史蒂文·克勞威爾則認為要定義存在主義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與其說存在主義本身是完整的哲學系統,不如理解為一種用來拒絕其他系統性哲學的方法。 沙特自己在1945年的演講中,描述存在主義為「從忠實無神論的位置來描繪所有後果的企圖」。


雖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外的人們多認為存在主義的名稱源自於祁克果本人,但更有可能的是祁克果從挪威詩人及文學評論家約翰·塞巴斯蒂安·韋爾黑文獲得靈感(至少在用「存在性」來描述他的哲學)。這種說法有兩個來源,其一是挪威哲學家愛瑞克·倫德斯塔德(Erik Lundestad)提出,丹麥哲學家弗雷德里克·西伯恩(Fredrik Christian Sibbern)在1841年有兩段對話,分別是與韋爾黑文以及祁克果。在第一段對話中,據信韋爾黑文想出了「一個詞來涵蓋密切積極的生活態度,他稱這思維叫存在性」。然後這個詞語由西伯恩轉述給了祁克果。


第二個根據是來自挪威歷史學家胡尼·斯萊格斯塔德,他自稱能證實是祁克果自己曾說「存在性」是從韋爾黑文借來的。 他強烈認為,祁克果本人說過:「黑格爾方法並不以『存在性』的方式研究哲學;用我和韋爾黑文談哲學時曾經使用的詞語來描述的話」。另一方面,挪威歷史學家安妮-莉·絲塞則是對斯萊格斯塔德的論點表達疑慮,認為該聲明實際上源自挪威文學史學家卡史林努·龐。


概念:存在先於本質。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本身之外沒有先天決定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當評價一個人時,要評價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身份,因為人的本質是透過行為被定義的,「人就是他行為的總和」。


薩特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他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薩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即是地獄」。


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祁克果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尼采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英語:the gay science)中提出「上帝已死」的說法,尼采並不是說上帝在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意識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


『存在的形式與形式的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喬治·貝克萊

『存在即合理』----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真正的奧秘不是存在的形式,而是形式的存在。』---維特根斯坦

『世界是存在的;存在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永恆的。』----卡爾·馬克思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是一種認為物質宇宙必須與觀測到它的存在意識的智慧生命相匹配的哲學理論。



《荒謬主義》

荒謬這個概念是指世界的不合理部分與我們渴望解釋一切的衝突和離異。加繆認為,建立在懷疑論之上的生活是沒有真正意義的,但接受荒謬的誠實的人會以自己的反抗賦予生活意義。這種無意義性還涵蓋著世界的是非不分與不公平。這與「壞事不會發生在好人身上」的概念相左;對世界而言,打個比方說,沒有所謂的好人或壞人;發生的事就這樣發生了,它可能降臨在任何「好」人或「壞」人身上。


荒謬這概念一直以來都在文學上相當突出。祁克果、貝克特、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內斯庫、烏納穆諾、皮藍德羅、薩特、海勒和加繆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在描述人遭遇到世界的荒謬。


在痛苦地察覺到此無意義後,加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稱「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雖然針對這類可能極度有害遭遇的「藥方」各自不同,不論是祁克果的宗教「階段」或加繆的堅持不懈,大多數存在主義哲學家的焦點都在幫助人們避開不好的生活方式,以免置於喪失一切意義的長期險境之中。這種意義崩解的可能性會對自身平靜構成重要威脅,而這也就違背存在主義的哲學。據信因自殺是可能的而使得所有人都是存在主義者。在無意義的生活中,一個荒誕主義者能不屈地直面「自殺」。


「禮讚黑暗…黑暗在度降臨…

一如玫瑰花下綻放的血瞳。」

「是的,哀傷又迷惘的……」

「而我們總是統馭著它。」


-人屠天龘魋羅·血暴君·血暴君的崛起



🌙𓂀𝕿𝖍𝖊 𝕮𝖆𝖓𝖓𝖎𝖇𝖆𝖑𝖎𝖘𝖒🌕𓂀𝕿𝖍𝖊 𝕮𝖆𝖓𝖓𝖎𝖇𝖆𝖑𝖎𝖘𝖒𓂀



【人魔心境實錄】:我的悲怖人屠詩集𓁿屠場賦格別觴/辰晷詞人

arrow
arrow

    别觴 (天樞辰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